疾病關注人數排行 訪客人數:3563476
mail 與專家聯絡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Q熱
疾病代碼: DIS00028
作 者: 郭俊德、賴治民
中文病名: Q熱
英文病名: Q fever
疾病描述: 1. 病原型別:細菌 (Bacteria)
2. 學名:貝氏考克斯菌感染症 (Coxiellosis)
病名/俗名:Q熱 (Query Fever/ Q Fever)
3. 傳染途徑:牛、羊為其主要宿主,病原可藉由飛沫、血液、糞尿、乳汁、胎盤組織及其分泌物傳播,例如:皮膚傷口、黏膜組織接觸、食入或吸入、羊水等;亦可透過壁蝨媒介傳染,以硬蜱科為主,可依背部具背板之特徵與軟蜱科做區別,但台灣較少見硬蜱。
4. O.I.E狀況:表列 (Listed)
5. 通報動物傳染病:乙類
6. 人畜共通:是
7. 病原摘要:

8. 疾病特性:
主要發生於牛、綿羊及山羊等,其他物種均可能帶原,主要造成繁殖障礙問題。病原於環境中抵抗性強,耐乾燥且於塵土中可生存數月到數年。
9. 流行病學:
(1). 世界各地均有發生。
(2). 本疾病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臺灣有牛、羊與人感染的病例。
10. 臨床症狀及病理學:
 臨床症狀:
潛伏期變異較大,約9至28天。病程可分為急性型及亞臨床型:
(1). 急性型
潛伏期2至4週,症狀為發燒、流死產及無力。
(2). 亞臨床型
亞臨床期最為常見,通常呈不顯性感染無顯著症狀,但仍可排菌;若出現臨床症狀則可見發燒、流死產、胎盤滯留、子宮內膜炎、不孕症等。
肉眼病變:
肉眼病變可見胎盤顯著增厚、多發局部鈣化以及大量黃白色滲出物。
 顯微病變:
組織病理學可見化膿性單核炎症細胞性壞死性胎盤炎,流死產胎兒之器官有時可見淋巴球性肉芽腫性之炎症反應。
預防控制方法: 預防
1. 針對六月齡之犢牛,可以施打不活化菌苗以及後續之補強免疫,以增加牛群之抗體力價,降低牛隻排毒以及其發病率。
2. 阻斷硬蜱傳播病原途徑。
防疫策略
1. 本病常見於牛、羊生產的季節,若在疫情嚴重之地區出現流死產之情形,由於子宮、胎盤及其排出的分泌物中具有大量的病原菌,因此建議將其產下之胎盤與死胎焚燒或化製,並進行全場大規模消毒。
2. 若為清淨場,檢疫與生物安全之維護宜嚴格把關,避免病原引入場內。
3. 牛、羊之生乳需使用巴斯德殺菌法,避免工作人員經由氣霧感染Q熱。
相關圖片:
胎盤絨毛尿囊膜子葉呈暗紅色壞死
胎盤顯著增厚
可由硬蜱媒介傳播,硬蜱具背板為其特徵
電子顯微鏡下之Coxiella burnetii
參考文獻: 1. 邱慧英。Q熱。引自:劉振軒、邱慧英、張文發、林滄龍。乙類動物傳染病之簡介。苗栗,財團法人養豬科學研究所, 41-45,2000。
2. 潘銘正。Q熱。引自:劉振軒。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及甲乙丙類通報動物傳染病第一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105-108,2008。
3. 朴范澤。引自:牛病類症鑑別診斷彩色圖譜。第一版,北京市,中國農業出版社,217-232,2008。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
農業部獸醫研究所版權所有 © VRI All Rights Reserved
25158 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76號‧TEL:0800-068112、+886-2-2621-2111、(02)2621-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