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關注人數排行 訪客人數:3535850
mail 與專家聯絡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友善列印
犢牛輪狀病毒感染症
疾病代碼: DIS00025
作 者: 黃品皓、賴治民
中文病名: 犢牛輪狀病毒感染症
英文病名: Rotavirus infection in calves
疾病描述: 1. 病原型別:病毒 (Virus)
2. 學名:輪狀病毒 (Rotavirus)
3. 傳染途徑:糞口途徑。
4. O.I.E狀況:表列 (listed)
5. 通報動物傳染病:無
6. 人畜共通:是
7. 病原摘要:

8. 疾病特性:
本疾病病原為輪狀病毒,主要發生在犢牛,小腸為其主要的感染部位,會造成腸絨毛的破壞,使腸陷窩的柱狀上皮細胞被未成熟的立方上皮細胞取代。未成熟的立方上皮細胞雖然對病毒有抵禦能力,但因為雙醣?和鈉-鉀ATP?活性的缺乏,導致犢牛吸收和消化功能受到嚴重影響。未成熟的立方上皮細胞取代原有上皮細胞後,會在腸絨毛已被破壞的情況下仍維持正常分泌,導致分泌大於吸收,造成犢牛腹瀉。在上述的情況下,腸道的滲透壓會升高,水會隨著乳糖及其它未消化物質通過腸腔,產生揮發性脂肪酸,嚴重可致代謝性酸中毒。
9. 疾病型態及流行病學:
本病主要感染犢牛,但成牛亦有感受性,只是小牛較成牛容易出現嚴重的症狀。原因是每一次感染輪狀病毒後都會產生免疫耐受性,所以症狀會越趨輕微。 輪狀病毒在感染牛隻以後,縱使耐過依然會持續排毒,且排毒期間無臨床症狀,此時便很容易藉由糞便感染未感染過的犢牛,造成犢牛Rotavirus的感染症。研究指出受感染牛隻所排毒的糞便裡,每公克可以包含超過1013個有傳染性的病毒顆粒,而輪狀病毒僅需1200-2500顆病毒顆粒即可造成傳染 (感染)。
10. 臨床症狀及病理學:
 臨床症狀與肉眼病變:
輪狀病毒的感染沒有特徵性的臨床症狀,與其他會造成腸道感染的疾病難以區別。根據感染的病毒量、病毒毒力及犢牛的免疫力等之差異,可分為以下四型:
(1). 輕度感染型
精神沉鬱、吸吮反應差、黃色水樣下痢、脫水。
(2). 中度感染型
發燒、流涎、躺臥、腹瀉、黃色水樣下痢、脫水。
(3). 重症疾病型
發燒、代謝性酸中毒、休克、大量腹瀉、黃色水樣下痢、脫水、右下腹鼓脹。
 顯微病變:
腸道絨毛萎縮和融合、上皮細胞排列凌亂並有炎症反應。
預防控制方法: 預防
(1). 施打Rotavirus疫苗:目前犢牛與乾奶期母牛接種Rotavirus仍有高度爭議性,但普遍認為在犢牛吸吮初乳前幾小時口服Rotavirus的減毒疫苗是有效的。
(2). 初乳的攝取:30日齡內的牛汁吸吮含有抗體的初乳可以透過局部免疫使腸道免於感染,但血清型需要相同。
防疫策略
定期清洗產房:母牛產牛後需徹底清理產房,小牛則是在一出生後馬上移到已經消毒過的牛舍。
器具定時消毒:避免受汙染的器具和設備等傳播本病。
相關圖片:
Rotavirus病毒顆粒
黃色下痢便
參考文獻: 1. 趙德明、沈建忠。奶牛疾病學。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978-7-81117-820-3,2009。
2. 朴范澤。引自:牛病類症鑑別診斷彩色圖譜。第一版,北京市,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參考連結:
檔案下載:
農業部獸醫研究所版權所有 © VRI All Rights Reserved
25158 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76號‧TEL:0800-068112、+886-2-2621-2111、(02)2621-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