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736
|
藍舌病
本疾病為藉由Culicoides variipennis或Culicoides oxystoma等庫蠓傳播的病毒性傳染病,主要感染家畜和野生類動物反芻類。家畜中感受性高低依序為綿羊、牛和山羊;鹿、羚羊和巨角野羊等野生反芻動物也會感染本病,其中以鹿的感受性最高。最早在綿羊發現本病,因為它會引起舌頭發紺呈藍紫色,所以稱本疾病為藍舌病。本病於牛通常呈不顯性感染,急性病例可於蹄冠、陰道、乳頭和口腔等處之皮膚見到潰瘍,因此過去稱本病為假性口蹄疫 (Pseudo-foot and mouth disease)。
...more
|
2
|
3463
|
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Picronaviridae科,Alphthovirus屬之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 引起之高度傳染性疾病,主要對偶蹄類動物 (如:豬、鹿、牛、羊) 具感受性,疾病發生率可達100 %,除年幼動物外,否則死亡率極低。罹病之動物可見高燒,口吻、乳頭、及蹄部有水泡。
...more
|
3
|
6408
|
惡性卡他熱
主要病原可分兩種Alcelaphine herpesvirus 1 (AlHV-1)和Ovine herpesvirus 2 (OvHV-2),均為Gammaherpesvirinae,有封套DNA病毒,顆粒大小140~220nm。為急性、全身性的病毒性傳染病,主要發生於牛、水牛等偶蹄目及反芻動物,特徵性症狀為角膜渾濁、大量鼻分泌物、高熱、白血球減少、全身淋巴結病變、黏膜發炎至糜爛,也可在食道與氣管產生病變。可能伴隨下痢、中樞神經症狀、皮膚病變及非化膿性關節炎。除可感染許多反芻動物外,也有報告指出可感染豬。
...more
|
4
|
27259
|
牛結節疹
牛結節疹有結節狀皮膚炎、潰瘍、淋巴結炎及單肢或多肢水腫等特點,發病率高但死亡率低,造成的經濟損失主要為產乳量下降、流產、不孕、牛皮無法利用等。牛結節疹最早於1929年,發生於北羅德西亞牛群,產生一種假性風疹(pseudo urticarial),目前已存在許多非洲國家,從2000年開始於中東地區發現,而在2013年土耳其則有報告出現。
...more
|
5
|
2327
|
壞死桿菌病
壞死桿菌廣泛分布於環境中如土壤、糞便等,在牛隻口腔、腸道中也可分離出本菌。本病好發於體表如皮膚組織與消化道,也可能轉移至內臟。臨床上於成牛會轉變為腐蹄病,而於小牛則轉變為壞死性口炎,俗稱白喉。
...more
|
6
|
3785
|
山羊痘
人工感染潛伏期為2至3天,自然感染為8至13天,最長可達21天。病原對酸不穩定,對乾燥有抵抗力,在污染牧場中病毒至少可存活半年之久。故根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 (O.I.E) 的規定,養羊場對於新進羊隻的隔離檢疫至少需21天,而受感染之羊場則須經半年之後,始得復養。發病率的起伏極大,死亡率常介於10% 至50%,所有年齡層均會受到影響,仔羊的死亡率高。死亡率高峰期為全身病變出現後2週左右。若是發生在新爆發地區死亡率可高達100%,最主要的死因通常是嚴重肺炎造成的呼吸困難。
...more
|
7
|
3073
|
小反芻獸疫
本病毒為一具有封套 (envelope) 之單股核醣核酸 (RNA) 病毒,其分類主要是基於其融合蛋白基因(Fusion protein gene, F),可知共有四族系(lineage),族系1及2僅於西非可見。而族系3在東非可見,族系4則在中東及亞洲可見,而族系4與族系1相似。病原主要感染綿羊及山羊,但也會感染其他野生動物,如紅鹿 (Cervus elaphus)、白尾鹿 (Odocoileus virginianus)、瞪羚 (Gazelle)、阿爾卑斯野山羊(ibex) 及野生綿羊。
...more
|
8
|
4762
|
接觸傳染性化膿性口炎
接觸傳染性化膿性口炎之病原為Orf virus (OV),呈長卵型,病毒表面具有絲狀結構排列成規則之螺旋型,大小約 160x260 nm 之具封套雙股 DNA 病毒 (圖D)。OV 親和上皮細胞。此病毒於自然環境下抵抗性強,且也能抵抗消毒劑,如乙醚及氯仿,但於 58-60℃ 加熱半小時即可破壞本病毒。感染羊隻病灶處癒合後,脫落之痂皮內仍然有高力價之病毒,能長時間存活於環境中,並感染其他羊隻。根據以上病毒特性,要於環境中徹底清除此病毒較為困難。
...more
|